在数字化时代,小米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互联网思维,在全球科学技术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。《小米创业思考》这本书不仅是雷军及其团队创业历程的记录,更是一份方法论的总结,蕴含着深刻的商业哲学。
作为一名对创业充满热情的读者,我在阅读这本书后,深受启发,对小米的互联网方法论、效率模型以及雷军的梦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本文将分享我的总结,思考小米模式到底是什么?以及如何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?
(2)做电子商务最有前途。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先进的生产工具,传统公司应用互联网最快的方式是电子商务,这是所谓的“水泥+鼠标”。
第二次是在2004年9月,出售卓越网之后,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是网络?互联网是一种观念!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,而是一种观念,是一种方法论,抓住这种方法论就能把握住互联网的精髓。
(3)口碑营销和网盟是网络公司营销的核心。网络公司直接面对所有用户,好产品仅靠口口相传就能成功。
(4)网络公司管理相对容易。首先是业务、内部运作系统高度IT化,这一点和传统公司非常不同;其次,很容易推动量化管理;还有,对人的依赖性并不高,很容易做知识管理,系统自动记录了大部分人的工作,人员流动对企业影响比较小。
(5)网络公司靠提供服务来挣钱,而软件公司靠卖产品挣钱,一定要从卖产品模式转向卖服务的模式。
经过1997年到2007年,10年的长期思考总结,雷军提炼出的互联网思维关键词,前后有两版,
决定不做什么跟决定做什么一样重要(尽量少的产品使用户得到满足最关注的需求,是一种超凡的能力。少就是多,背后是极为精准的行业发展与客户的真实需求洞察、极为清晰的产品/战略思路,以及基于强大产品力的超凡自信)
公司的核心业务和核心方向、核心目标一定是一元的,不存在二元甚至多元的可能。无论是创业阶段的“单点切入”还是业务扩张,都是围绕一元核心展开增长飞轮的不同阶段而已。
反对一切教条主义,专注边缘要有灰度。专注是目标一致,而不是教条地钉死有限目标。在核心方向一致的情况下,要留有适当的灰度和空间,这样才可以释放创新潜能,在业务边缘始终留有创新的空间和活力。
在实践中,“极致”有两重含义:心智上的无限投入,不遗余力争取最好;无限追求最优解,认知触达行业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本质。
2)为了获得最出色的结果,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去探索、发现、总结。在自己专注的核心领域和方向上,不要“差不多”,没有“够好了”,要的是“再努一把,能不能更好”。过去有句话叫“高标准,严要求”,那么极致就是“始终更高标准,玩命更严要求”。
3)追求极致,说起来很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难的不是创造极致的过程,而是能发现很多司空见惯、熟视无睹的不美好、不完善,同时对这些不美好、不完善决不妥协、决不容忍。
2)没有永恒的最优解(替代一匹快马的,并不全是一匹更快的马,而有很大的可能是蒸汽机车)
3)极致的最高境界就是认知领先于全行业,率先洞察、抵达行业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本质。毕竟,人没办法做出超过自己认知的产品。只有认知始终领先,才能保障长期不断产出极致产品的能力和环境
经历过极致试炼的团队,将收获更有力的竞争优势、更广阔的业务视野、更雄厚的产品能力和研发技术积累,对产品和用户将有更深的理解,小组成员也将更有经验、自信和雄心。这一切产生最大价值的时候,不是获得成功的今天,而是拥有更多可能的明天。
口碑是相对的,相对性决定了它是变化的,没有一劳永逸的口碑,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获取、评估方法。辩证唯物主义早就告诉我们,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对口碑的看法也是如此。
口碑是个标量,而不是矢量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衡量评估产品/服务,在微观上也可当作改善与提升产品/服务的指导参考,但宏观上来看它是产品/服务的成果衡量标尺,而不是前进方向的指挥棒。(矢量体现的是方向)
注重口碑的多路交叉验证。多路交叉验证就为了打破“信息茧房”,排除各类主动或被动产生的干扰因素,尽可能多地捕捉口碑变化的真实细节。
区分对口碑的关注点。对核心用户群,关注“意见点”;对大众用户群,关注“印象面”。
直面真实的口碑。面对口碑,尤其是面对口碑的负向变化,一定不能讳疾忌医、掩耳盗铃。可怕的不是口碑负向变化,而是口碑彻底消亡;就像可怕的不是骂得凶,而是已经没人骂了。应了那句话:“无言是最大的轻视,遗忘是终极的淘汰, 责之深爱之切”。
快不是凭空冒出来的,不是喊口号和讲道理喊出来的,也不是光靠想快起来的意愿就能实现的,它来自充满进取心和热情的团队,来自严整而持久的流程和方法支持,来自创新的思路和工具,来自与用户亲密无间的接触和反馈。
本质上说,快是一种独特的全局能力,要实现快,需要把实现快的机制当成一个创新产品来做。以快的四种能力为对标,去衡量改造相关团队的组织和流程,这样才可以真的让公司提速。
要防止本末倒置,要以“口碑”为先,以核心目标为先,而不是一味追求表面上的、局部的快。“战略积累快不得,战术演进慢不得”,为了更底层的坚定原则和更长远的发展,有时候,有局部的、阶段性的慢,才有全局的快。
小米的互联网方法论的实践,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爆品模式、高效率模型、生态链模式、智能制造。
“专注、极致、口碑、快”是小米方法论的核心,它们是抽象的、概括的,能够应用在各类商业和非商业的经营及创新活动中。
“铁人三项”模式就是把设计精良、性能和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,通过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给用户,然后持续为用户更好的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。
紧密围绕用户布局公司产品/服务,促成用户高频互动和使用,形成能够互相引流/转化用户、交叉补贴的商业闭环。
通过超高的性价比的硬件吸引了用户,提供各种增值服务,比如应用分发、游戏、阅读、云服务等。这点“小费”,使企业能够保持良好的经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。
小米从MIUI起家,而后衍生出手机,电商,云服务,家电等业务及新增长点,所谓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,小米增长飞轮就此转起来了。
雷军在大学时期阅读了《硅谷之火》,被计算机改变世界的梦想引燃了胸中的一团火,久久不能平静。那时他就立下了创立一家伟大公司的梦想。这本书讲述了乔布斯等人的创业故事,激发了他一生的梦想。
雷军在金山公司的经历是他青春岁月的一部分,也是他梦想的一部分。他曾说:“金山的20多年,是雷军的青春岁月,与世界而言,那20年正是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翻天覆地的时代,雷军在不知不觉中与这一拨浪潮擦肩而过。”
雷军创办小米时有一个宏大的理想:“做全球最好的手机,只卖一半的价钱,让每一个人都能买得起。” 他进一步阐述:“我们的目标是做出像iPhone一样好的手机,然后卖到1800元,甚至800元,让每个中国老百姓都买得起。”
小米的使命被雷军描述为:“始终坚持做‘感动人心、价格厚道’的好产品,让全球任何一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”。雷军还提到:“小米并不是把这使命挂在嘴上,它确实做到了。自从小米之后,智能机开始步入千元时代,在中国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普及。”
当深度参与到制造业之后,雷军希望小米模式能够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一种新的方法论。他有这样一番描述:”创立小米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,但我对它有更大的期待。小米至今获得的所有成就,建立在数十年来中国制造业建立的完备工业体系的巨大成就之上,建立在30年来中国互联网砥砺前行、锐意进取,以及中国教育培养的庞大而优秀的工程师群体之上。我希望小米能参与改变潮水的方向,能通过个人的成长,为中国制造业升级助力“。 为此,小米在生态链模式、产业投资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三个方面帮助制造业升级。
在深入研读《小米创业思考》后,我更加确信,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,而是雷军及其团队对互联网思维深刻理解和不懈实践的结果。
但是,我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,性价比模型和高效率模型是小米的核心优势,也就是性价比的优先级高于体验,如何在这种文化下孵化出以体验为先,性价比次之的高端化战略?这套模型真的适配高端化路径吗?
小米坚持走性价比路线,且不认可高溢价路线,性价比路线真的具有普世的价值吗?真的能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地发展吗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为什么有些人“老年斑”密布,有的却干干净净?中医:这处都快“堵”死了!
57岁田震穿唐装炸场! 银发配摇滚,这才是线年,《卧虎藏龙》拍摄时,武指张晋在现场指导章子怡武术动作
天钡新款迷你机首发4099元:锐龙7 Pro 8845HS、6个3.5寸硬盘位
金士顿PCIe Gen5 SSD Fury Renegade G5 曝光:顺序读速14.8 GB/s